第(3/3)页 “是。” 苏涣应了一声,正准备要走,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,立于原地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。 赵骏看到他没走,奇道:“怎么了?” “下官忽然想起一件事。” “什么事?” “昨日我弟苏洵一家坐火车来京磨勘,我侄儿苏轼和苏辙对火车颇感兴趣,在火车上与熟知火车事务的人追问了一路。” 苏涣说道:“到家后他们也曾经提出火车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,下官觉得或许他们有这方面的天分。” “哦?” 赵骏睁大了眼睛,然后稍微思量便追问道:“他们有提出什么建议吗?” 苏涣说道:“他们说,一旦火车撞到前方障碍,恐怕会立即脱轨,每节车厢都会冲出去,若是能在火车连接的中间装上某种东西,或许能避免,只是他们没有相关知识,具体装上什么,他们倒是不得而知。” 苏轼和苏辙昨天确实跟苏涣说起过这些。 当时他们在火车上虽然觉得火车运行平稳,但他们上车下车,都是亲眼看见火车是在铁轨上运行。 于是本能想起,一旦铁轨上有个石头,或者前方出现泥石流之类的障碍物,来不及刹车,一头撞上去,那后面的车厢都会因为惯性而脱轨,然后一节一节横七竖八地冲出去,非常危险。 但如果在每节车厢中间搞个装置,就像竹节蛇一样,看似是一节一节,可一旦车头被撞,这个装置又能把每一节车厢拉得笔直,不会让任何车厢飞离轨道。 如此就会安全得多。 这东西在后世叫做转向架,能够让车辆更加稳定灵活。 可苏轼和苏辙只是好奇这方面的东西,只认为火车每一节车厢都无法固定太危险,需要一个东西来牢固,可具体是什么,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做。 然而即便如此,赵骏也非常惊讶。 因为这意味着苏轼和苏辙确实很有这方面的天赋,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对收音机很感兴趣,喜欢拆解小电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样。 满足好奇心是一回事,但能够在拆解之后,了解其中的原理,并且又装回去,还能突发奇想,有巧妙构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 因此赵骏沉吟片刻后说道:“你侄子很有天分,他们之前学过理科吗?” “并无。” 苏涣摇摇头。 “他们多大了?” “苏轼年十六,苏辙年十四。” “很好。”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:“让他们去汴梁初中,系统地学一学理科,也许他们是大宋未来的大科学家也说不定。” “多谢知院。” 苏涣高兴不已。 要知道汴梁初中是要考的,一般人没有这天分,或者即便有天分,在别的方面差一些,也根本考不进去。 现在能直接特招进去,那就再好不过,只要一步步拿到高中乃至大学文凭,以后会越来越吃香。 “去吧,让苏洵先去吏部报道,下午你叫他来一趟政制院,我跟他聊聊。” 赵骏摆摆手,示意苏涣先去做事。 苏洵还是很有才能,当初自己对他很是看重,本来应该也是像王安石他们一样属于重点培养的对象。 可惜因为父亲去世,常年在家丁忧,走了包拯的后尘,少了这五年资历,想以后跟上王安石他们的脚步,估计还得要几年了。 “是对了知院。” 苏涣正想离开,看赵骏比较高兴,就又想起一件事情。 “还有事吗?” 赵骏问道。 “是这样的,不知道知院与鲁迅先生的关系如何?” 苏涣略微有些迟疑。 他其实听说过赵骏跟鲁迅是好朋友。 汴梁几乎很少有人见过那位只在传说当中的鲁迅先生。 包括现在担任知谏院的欧阳修,都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拜,可惜一直遗憾无缘与他相识。 不过很多人却知道,知院认识这位先生。 而且不止知院,据说晏相、范相他们都认识,似乎鲁迅先生属于宰相圈子里的人。 所以现在斗胆一问。 “怎么,你也想认识认识鲁迅先生?” 赵骏连连摆手道:“你不知道这位先生素来喜清静,不喜欢外人打扰,且常隐于闹市,观察民间百态,不希望被人识破身份吗?” “下官自然知道,只是” “只是什么?” “只是我那侄儿苏轼.” 苏涣苦笑道:“昨日吵着闹着要见先生,还说先生是他最崇敬的人,写的诗词就像是写进他心坎里了一样。” 赵骏原本脸上的笑容一僵。 周围晏殊、范仲淹等知道内情的人,更是一脸看好戏地模样望着他。 坏了。 李鬼又撞上李逵了。dengbi.net dmxsw.com qqxsw.com yifan.netshuyue.net epzw.net qqwxw.com xsguan.comxs007.com zhuike.net readw.com 23zw.cc 第(3/3)页